第376章圖謀高麗(2)
關燈
小
中
大
第376章 圖謀高麗(2)
不僅如此,當耶律楚材去世之後,念其勞苦一輩的乃馬真,要求貴由厚葬耶律楚材,也被拒絕,這又讓和林所有的漢儒都對其產生了深深的失望。
趙權不知道,現在到底還有誰是在真心的支持著貴由。
知謂知子莫若母,也許這世界上,最了解貴由的人,只有乃馬真。
趙權現在才發現,乃馬真對貴由的擔心,是真的有道理的。她不放心貴由過早上位,不放心他獨自掌權,可能最不放心的,是覺得貴由根本就不具備一個帝王應該擁有的心胸與能力。
不過,也許還有一種可能,是因為長期受到乃馬真的壓制,才使貴由產生了如此嚴重的逆反心理。
趙權只能這麽想了,如此,他的心裏才會覺得好受一些。
其實,只要不想貴由,這一路的行程還是讓人覺得相當愉快的。
曷懶路雖然位置不是特別理想,但這裏也不能忽視。這裏原來就有個舊城存在,雖然已經慘破,修修補補之後也勉強能用。
趙權留下了李治,還有一千的輔兵與新兵。
這一年多來,東真軍兵力整體增加不大。重新訂立了新的考核方案之後,所有士卒,只有通過考核,才能成為全脫產的戰兵,因此戰兵數量不增反減,現只有三千人。
所有戰兵不僅要會說漢語,而且必須通過海東學院二年級的測試,也就是相當於村長的任職文化水平。這是趙權的最基本要求,而且決不允許打折。
許多老兵,不是因為戰力不行,而是因為不識字,被迫降為輔兵。
為此,諸多東真老兵雖然頗多怨言,但是揍了幾頓之後,也只能從了。
對戰兵的要求提高高,待遇自然也是不含糊。每人百畝職田,足以讓所有人都為之拼命學習認字。而且這些職田,是不需要他們自己耕種的,全部交給輔兵統一打理。
此外,在戰兵內部,打破了所有人的出身與種族,全部混在一起學習與訓練。
一年多的打熬,趙權相信,如今這支三千東真軍,在同等兵力的前提下,絕不會輸於任何一支部隊。
當然,打仗不是玩游戲,誰都不會同意預設軍隊數量。
戰兵可以求質不求量,後備兵力的培養也是必須的。
因此,自兩年前的南京府之戰結束後,在辛邦傑的主持之下,南京府開始加大輔兵的擴軍力度。
被暫時淘汰下來的老兵、戰場上表現勇敢的新兵、從山裏剛挖出來的野人、從沈州誘拐來的高麗兵、一些自願加入的牧民,還有從遼西、遼南征召而的漢人。
龐雜的士兵來源,給輔兵的管理增加了無限的難度。但是只能慢工出細活,用更長的時間更大的耐心,將這些人慢慢打磨。
所有的輔兵,又被分成了兩種。一種是剛剛征召入伍的士兵,無論年齡與能力,全被歸入新兵編制,這些人是軍隊中的最底層。
除了飯管飽之外,沒有任何額外收入,不僅要承擔正常的農事活動,還經常被各路人馬拉去打下手,包括修水利、做木工、打造兵器、蓋房子……
在東真軍,新兵的待遇,就是比勞役營裏的人會好一些,很多人根本就熬不過一年的新兵期。
因此,南京府的新兵總數增長得相當緩慢,目前只有六千人餘人。
一年之後,學會了漢語,通過了海東學院一年級測試之後,才有資格成為一名光榮的輔兵。
輔兵的地位自然不如戰兵,其實跟新兵也差不太多。不過成為輔兵之後,就有資格擁有了自己的職田。
趙權首先在輔兵之中推行最初級的軍銜制度。根據他們訓練的表現、所種田地的收成情況、以及所獲戰功,進行綜合的評價後,來確定其級別:三等兵、二等兵、一等兵,以及士官。
如今,南京府的八千輔兵中,有近一成為士官。這些人大多是因為無法通過小學三年級的考試,而被迫留連於輔兵之中的老兵。
給李治留下的這一千人,需要幹的活不少。
首先是得把這座破城修補完成;而後是在乙離骨水入海口處建一座碼頭;再就是根據沿途勘探好的線路,開始修建通往羅津的道路。
這裏,未來將會成為南京府往高麗,一個非常重要的中轉城市。
當然,李治還肩負著繼續尋找金礦的任務。只要能再找到一座與長嶺府相當的金礦,南京府在未來的五六年之內,都不用擔心硬通貨的問題了。
趙權帶著李勇誠、封揚、張赫、赤梅蝶,還有兩個剛通過海東學院五年級測試的小夥子,以及剩下的一千五百東真軍繼續南下。
當年的高麗之戰,趙權已經收集了高麗西北部與北部極為詳盡的資料。南京府之戰結束之後沒多久,張赫便自動請纓,以行商身份潛入高麗東北部,游走了近半年時間。因此對這一帶也算是極為熟悉了。
這一日,一行眾人終於來到了位於高麗東北角的鹹州。
高麗人最喜歡稱道的有兩個祖先,一是殷商末年,不願臣服於周武王而率眾東遷的箕子;二是曾雄立於遼東數百年的高句麗。
當中原朝廷勢力強盛時,高麗人就會把箕子供起來,作為與中原漢家王朝相溝通的橋梁;而當他們想染指遼東時,就會著重於強調自己是高句麗的後人。
高句麗王族姓高,而現在高麗的王族姓王,屬於八桿子也打不著的關系。
唐高宗在滅了高句麗之後,曾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,以統高句麗舊地。部分高句麗族群被遷至中原內地,遺留的人或入新羅、或投靺鞨、或奔突厥、或流入漢人聚居的遼西地區。當然,也有大批人自此進入遼東山區成為了野人。
高句麗被唐所滅之後,在唐朝的扶持下,新羅王室曾一度統一朝鮮半島。兩百多年前,打出高句麗旗號的弓裔與打出百濟旗號的甄萱聯合滅了新羅,瓜分半島。
不久,弓裔被其親信,出身於松岳(今朝鮮開城)的豪族王建,取而代之。王建自此建立了“王氏高麗”。
此後,王氏高麗便經常以高句麗後人自居,無非是想以此承繼高句麗對遼東的影響力。許多事情說多了,自己就會信以為真。高麗人甚至將自己的先祖順著高句麗繼續往上溯源,一直到前秦時的肅慎。
這也是趙權一直強調,讓元好問等人要想辦法厘清東北各族群淵源的主要原因。
趁著有這個能力,把這些人的祖先全部定案,免得後人再起爭論。
不過,現在高麗,別說無力北上,連遷都回陸上的勇氣都已經喪氣了。對於邊境的疆域,自然更是無法在意。
這絕對是給高麗人進行重新定位的最好時機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不僅如此,當耶律楚材去世之後,念其勞苦一輩的乃馬真,要求貴由厚葬耶律楚材,也被拒絕,這又讓和林所有的漢儒都對其產生了深深的失望。
趙權不知道,現在到底還有誰是在真心的支持著貴由。
知謂知子莫若母,也許這世界上,最了解貴由的人,只有乃馬真。
趙權現在才發現,乃馬真對貴由的擔心,是真的有道理的。她不放心貴由過早上位,不放心他獨自掌權,可能最不放心的,是覺得貴由根本就不具備一個帝王應該擁有的心胸與能力。
不過,也許還有一種可能,是因為長期受到乃馬真的壓制,才使貴由產生了如此嚴重的逆反心理。
趙權只能這麽想了,如此,他的心裏才會覺得好受一些。
其實,只要不想貴由,這一路的行程還是讓人覺得相當愉快的。
曷懶路雖然位置不是特別理想,但這裏也不能忽視。這裏原來就有個舊城存在,雖然已經慘破,修修補補之後也勉強能用。
趙權留下了李治,還有一千的輔兵與新兵。
這一年多來,東真軍兵力整體增加不大。重新訂立了新的考核方案之後,所有士卒,只有通過考核,才能成為全脫產的戰兵,因此戰兵數量不增反減,現只有三千人。
所有戰兵不僅要會說漢語,而且必須通過海東學院二年級的測試,也就是相當於村長的任職文化水平。這是趙權的最基本要求,而且決不允許打折。
許多老兵,不是因為戰力不行,而是因為不識字,被迫降為輔兵。
為此,諸多東真老兵雖然頗多怨言,但是揍了幾頓之後,也只能從了。
對戰兵的要求提高高,待遇自然也是不含糊。每人百畝職田,足以讓所有人都為之拼命學習認字。而且這些職田,是不需要他們自己耕種的,全部交給輔兵統一打理。
此外,在戰兵內部,打破了所有人的出身與種族,全部混在一起學習與訓練。
一年多的打熬,趙權相信,如今這支三千東真軍,在同等兵力的前提下,絕不會輸於任何一支部隊。
當然,打仗不是玩游戲,誰都不會同意預設軍隊數量。
戰兵可以求質不求量,後備兵力的培養也是必須的。
因此,自兩年前的南京府之戰結束後,在辛邦傑的主持之下,南京府開始加大輔兵的擴軍力度。
被暫時淘汰下來的老兵、戰場上表現勇敢的新兵、從山裏剛挖出來的野人、從沈州誘拐來的高麗兵、一些自願加入的牧民,還有從遼西、遼南征召而的漢人。
龐雜的士兵來源,給輔兵的管理增加了無限的難度。但是只能慢工出細活,用更長的時間更大的耐心,將這些人慢慢打磨。
所有的輔兵,又被分成了兩種。一種是剛剛征召入伍的士兵,無論年齡與能力,全被歸入新兵編制,這些人是軍隊中的最底層。
除了飯管飽之外,沒有任何額外收入,不僅要承擔正常的農事活動,還經常被各路人馬拉去打下手,包括修水利、做木工、打造兵器、蓋房子……
在東真軍,新兵的待遇,就是比勞役營裏的人會好一些,很多人根本就熬不過一年的新兵期。
因此,南京府的新兵總數增長得相當緩慢,目前只有六千人餘人。
一年之後,學會了漢語,通過了海東學院一年級測試之後,才有資格成為一名光榮的輔兵。
輔兵的地位自然不如戰兵,其實跟新兵也差不太多。不過成為輔兵之後,就有資格擁有了自己的職田。
趙權首先在輔兵之中推行最初級的軍銜制度。根據他們訓練的表現、所種田地的收成情況、以及所獲戰功,進行綜合的評價後,來確定其級別:三等兵、二等兵、一等兵,以及士官。
如今,南京府的八千輔兵中,有近一成為士官。這些人大多是因為無法通過小學三年級的考試,而被迫留連於輔兵之中的老兵。
給李治留下的這一千人,需要幹的活不少。
首先是得把這座破城修補完成;而後是在乙離骨水入海口處建一座碼頭;再就是根據沿途勘探好的線路,開始修建通往羅津的道路。
這裏,未來將會成為南京府往高麗,一個非常重要的中轉城市。
當然,李治還肩負著繼續尋找金礦的任務。只要能再找到一座與長嶺府相當的金礦,南京府在未來的五六年之內,都不用擔心硬通貨的問題了。
趙權帶著李勇誠、封揚、張赫、赤梅蝶,還有兩個剛通過海東學院五年級測試的小夥子,以及剩下的一千五百東真軍繼續南下。
當年的高麗之戰,趙權已經收集了高麗西北部與北部極為詳盡的資料。南京府之戰結束之後沒多久,張赫便自動請纓,以行商身份潛入高麗東北部,游走了近半年時間。因此對這一帶也算是極為熟悉了。
這一日,一行眾人終於來到了位於高麗東北角的鹹州。
高麗人最喜歡稱道的有兩個祖先,一是殷商末年,不願臣服於周武王而率眾東遷的箕子;二是曾雄立於遼東數百年的高句麗。
當中原朝廷勢力強盛時,高麗人就會把箕子供起來,作為與中原漢家王朝相溝通的橋梁;而當他們想染指遼東時,就會著重於強調自己是高句麗的後人。
高句麗王族姓高,而現在高麗的王族姓王,屬於八桿子也打不著的關系。
唐高宗在滅了高句麗之後,曾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,以統高句麗舊地。部分高句麗族群被遷至中原內地,遺留的人或入新羅、或投靺鞨、或奔突厥、或流入漢人聚居的遼西地區。當然,也有大批人自此進入遼東山區成為了野人。
高句麗被唐所滅之後,在唐朝的扶持下,新羅王室曾一度統一朝鮮半島。兩百多年前,打出高句麗旗號的弓裔與打出百濟旗號的甄萱聯合滅了新羅,瓜分半島。
不久,弓裔被其親信,出身於松岳(今朝鮮開城)的豪族王建,取而代之。王建自此建立了“王氏高麗”。
此後,王氏高麗便經常以高句麗後人自居,無非是想以此承繼高句麗對遼東的影響力。許多事情說多了,自己就會信以為真。高麗人甚至將自己的先祖順著高句麗繼續往上溯源,一直到前秦時的肅慎。
這也是趙權一直強調,讓元好問等人要想辦法厘清東北各族群淵源的主要原因。
趁著有這個能力,把這些人的祖先全部定案,免得後人再起爭論。
不過,現在高麗,別說無力北上,連遷都回陸上的勇氣都已經喪氣了。對於邊境的疆域,自然更是無法在意。
這絕對是給高麗人進行重新定位的最好時機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